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发布

最新发布

《中国高教研究》刊发哈工大校长韩杰才笔谈

2025年07月04日 新闻网 浏览次数:11

哈工大全媒体(李双余/文)7月3日,《中国高教研究》杂志《建设教育强国研究》专栏刊发《融合 创新 引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笔谈)》,精选5篇来自全国的知名高校领导、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文章,其中包括我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的笔谈——《探索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文章结合我校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引领下的实践探索,探讨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相关报道如下:

探索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韩杰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科技视角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人类文明先后经历农耕、机械、电气、信息文明,正在步入智能时代。自古希腊开始,高等教育从“以人为本”的“文理通识”古典理念,经由历次工业革命洗礼,逐步深度介入经济社会发展,在贡献智力支持、科技支持、人才支持中,先后拓展出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服务推动生产力阶梯式跃升,并依次诞生了洪堡理念(1810年)、威斯康星理念(1848年)、霍普金斯理念(1876年)、马丁•特罗理念(1973年)、特曼理念(1980年)、卡耐基理念(1994年)等引领高等教育模式变革的重要理念。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加速演进,科技的革命性突破首次同时挑战人类的生物属性、社会结构和认知边界,创造出“超人类”维度的可能性,这一不同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正在推动高等教育经历一系列“小周期”迭代后,再次回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以高维模式开启新的“大周期”迭代。

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引领下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当主动把握这一规律趋势,心怀强国复兴伟业,立足人类文明发展,着眼当前全球面临的全新机遇和共同挑战,大胆探索“文明引领型”高等教育模式,并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术相济”的哲学智慧,探索构建“人文-科技”双螺旋式的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服务人类文明的存续力、创造力和共生力的提升。

一、着眼提升人类文明存续力,以“人文-科技”双螺旋厚植青年科技伦理价值底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伴随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形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深刻把握这一底层规律和历史走向,深谙人类文明存续发展的底层逻辑,超前布局能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以全维度启智熏陶,帮助青年学生掌握“人文-科技”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规律,厚植“以道驭术”“以术求道”的科技伦理价值底蕴,练就观大势、谋长远的智慧和能力,加速成长为以人类智能引领驾驭人工智能、服务推动人类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将帅之才、先锋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实践中打造了院士担任班主任的院士特色班等一批一流人才培养载体,建立“大师引领大师”“大师塑造大师”“大师成就大师”的传帮带机制,打造“大师+”的育人文化,强化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把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学校坚持打破惯性思维,建强一流大学良好学科生态,加速构建“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基础夯实、生命医学纵深突破、人文社科特色发展、交叉学科创新驱动、一校三区协同建设”的学科布局,形成理、工、文、医深度协同的一流学科生态,系统涵养顶尖工科人才的科学想象力、艺术感受力、工程实践力,为他们引领未来夯基赋能。

二、着眼提升人类文明创造力,以“人文-科技”双螺旋激发青年原始创新澎湃动能

智能时代的顶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牢牢把握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底层逻辑,以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充分激发人的独创独有性,培育打造具有卓越的批判性思维素养、引领性开拓能力、颠覆性创造能力的顶尖创新人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从构建培养体系、增强培养质效、整合培养资源维度构建“人文-科技”双螺旋良性互动。

要打破“计划思维”下人才培养体系的经验预设,支持学生围绕国家需求“一生一策”自主确定成长目标、定制成长方案,极大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释放。哈尔滨工业大学突破现有专业培养方案限制,以价值塑造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需要为导向,灵活调整本博贯通培养方案。探索实施全学段专业任选,学生根据个人志向、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尖班”),通过知识纵贯、自主选拔、毕业答辩申请制、博士招生快响机制等措施,支持学生最快6~7年内完成本博贯通培养,在“创造力井喷”的年龄走上“主战场”。

要打破原先全学段培养中“先理论学习,后实践创新”的线性模式,“因人施策”打造“学中创、创中学”科教融合微循环集群,支持学生通过持续自主实践迭代认知、提出命题、挑战权威,极大促进学生加速成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推行本科四年科研全贯通培养模式,率先实施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答辩申请制,通过四年不断线、逐级挑战的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尤其是将学科竞赛打造成“创新游戏”,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为顶尖创新人才的学生本博贯通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打破原有受教育治理技术框定形成的学科、校际、产学、国际边界,“以人为本”构建跨域人才培养资源供给体系,极大促进学生集大成求卓越。哈尔滨工业大学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实施“厚植数理基础+夯实领域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1+1+X”人才培养体系;率先提出创业驱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和内生动力;深入研判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范式变革趋势,以创造力为导向,汇聚优势资源,构建哈工大数字化创新知识中心,构筑泛在学习空间。结合AI技术形成结构化、可视化的哈工大资源专网,立足“教师+学生+智能体”三元互动模式,全方位推动AI赋能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升级,将高校打造为产学研用优质资源供给平台,使学生获取知识与资源的方式,由被动给予转型为主动获取,使其在创意-创新-创造中成长,重构“教”与“学”关系。

三、着眼提升人类文明共生力,以“人文-科技”双螺旋推动青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进高等教育模式创新和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探索提供重要指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站位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全球格局,聚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依托我国发起成立的全球发展促进中心、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等重大平台,持续打破各国青年交流合作的认知墙、文化墙、科技墙,以“人文-科技”双螺旋推动各国青年以“人文相亲”促进“科技相长”,进而促进文明发展的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从源头上厚植超越文明冲突、零和博弈等陈旧思维的青年力量,以丰厚的人类文明共生力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立足国家总体外交大局,通过主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动服务上海合作组织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一流大学全球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新贡献。学校牵头成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开创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先河。组织参与国际大学联盟和组织,打造了“中-俄科技论坛”“中-东欧专家交流活动”“金砖国家工程组织联合会”等国际交流平台。开启“上合教育合作2.0”新范式,牵头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覆盖三大洲26个国家,打造“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跨国家”的高质量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学校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大科学工程)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聘请国际上相关领域百余位科学家参与大科学工程建设,通过国际合作攻克6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携手全球力量共同打造人类开展空间重大探索活动的科学重器。学校共有11位外籍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ZtVhBrsaiEPnIUX1OW1xA




责任编辑:李双余

审核:宋玲 李守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