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优秀人才,为啥来这儿搞数学?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哈工大数学研究院,一组与高水平人才相关的数据格外引人瞩目:获批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近6年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获批率高达90%,国家级人才占比过半,教师平均年龄仅36岁……以工科见长的哈工大,如何吸引海内外优秀数学人才从事原始创新研究、推动数学领域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今天与我们一起探访哈工大数学研究院——
聚人成势
瞄准世界前沿,储备优秀人才
炎炎暑期,哈工大数学研究院热闹更胜平时,平均每两天,便有一场学术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最近,持续近一个月的泛函分析及空间理论暑期研讨班收官。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国家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80余名国内一流高校的优秀科研人员、研究生来到数学研究院,探讨关键理论及其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基础研究交流合作。
“年轻人聚在一起静下心来读论文,与专家学者讨论新想法,是一件很有获得感的事情。”博士期间,汪旭敏就常来参加研究院的暑期研讨班,大家聚在一起聊数学的“人气儿”,深深吸引着这个年轻人。今年,留学归国的他正式加入研究院,从研讨班的参与者成为组织者。
数学研究院暑期研讨班
越来越有“人气儿”是很多研究者来到这里进行学术交流的感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专注科学研究的氛围。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人才主动‘加盟’研究院,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从这里走出来。”数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熊枭说。
2016年,为推动高水平原始创新、培养杰出数学人才,学校提前布局,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成立了数学研究院。
“还记得当时天气近40℃,我跟随研究院院长许全华拜访了国内外的学术大师,收集大家对于研究院发展的建议,筹备组建了数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给研究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时任学校理学院数学系系主任的吴勃英回忆道。数学研究院通过由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专项开展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过程中的学术评价工作,不断优化完善同行专家评价和长周期考核机制。
谈到为什么加入研究院,很多优秀青年人才的答案总是离不开他——“许全华院长学术功底深厚,我们一直保持着学术上的联系。”“许全华老师坚韧、执着、谦虚,很打动我。”“我曾是许全华老师的学生,他也一直追踪着我的成长……”自研究院成立以来,许全华等人广泛利用学术交流会、人才推介会等活动,积极开展向内引进人才、向外推介人才工作,优质的科研氛围叠加许全华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数学研究院对优秀人才的“磁吸力”。
数学研究院院长许全华授课
今年1月,李科在量子信息基础理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并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今年5月,端木昊随一项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当期首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领域五大顶级期刊之一《计量经济学》上,刊发周期仅两年多……研究院立足学科优势,积极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数学与物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学科整体水平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
同在今年5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罗伯特·安德森以与端木昊随共同进行数理经济学研究为契机,加入数学研究院成为讲席教授。研究院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举措,以优质科研环境筑巢引凤,借科研交流合作聚力创新,凭卓越成果吸引人才,已形成良性循环。
安人治学
遵循学科规律,聚焦人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极为依赖研究者科研素养的学科,核心在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数学研究可能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复杂的实验,但是需要遵循原始创新那种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着力充分激发科研人员自由畅想的潜力。”许全华说。
1985年,许全华借中法交流的机会去了法国,师从法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吉勒斯·皮西尔(Gilles Pisier)。在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里,许全华试着“啃下了不少难啃的问题”:解决了悬置了30年的非交换极大遍历不等式;首创的量子环面分析理论……
“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能够支持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做出成果。所以从零开始筹建哈工大数学研究院时,就更希望复现自己曾经感受过的纯粹的治学环境,给青年学者多些长周期支持。”许全华说。
数学研究院端木昊随进行研究
“在这里做研究,感觉既热闹也安静。数学研究院的制度文化与国际接轨,尊重学科特点‘破五唯’,鼓励我们真正地去做一些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国家级青年人才、数学研究院教授翟羽佳说。研究院一方面允许科研人员可以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并为大家提供充足的国际交流机会,打开门来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持续推动人才评价“破五唯”“立新标”,遵循数学规律不断深化机制改革,优化评价导向,让科研人员告别“数帽子”“填表格”的困扰。
从各类材料起草到日常财务报销,再到科研人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大小问题,数学研究院组建了一支“最大限度减轻科研人员非科研压力”的行政团队,主动靠前、全程跟进,为优秀人才心无旁骛做科研保驾护航。
研究院举办冷餐会
“年轻学者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择?应该把对自己学术的有利性放在第一位,所以我选择来到哈工大数学研究院。”像端木昊随这样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最看重的就是发展平台。“所以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把科技创新这件事和人才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结合起来。”许全华定期与科研人员面对面谈话,不同的是还会带上家人;在大家成长的关键节点,为他们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帮助新人改“本子”,会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举办冷餐会等集体活动,邀请大家带上家人参加……“研究院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让我们在这里享受数学,快速成长。”翟羽佳说。
立人开新
把握时代机遇,持续探索创新
近年来,学校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先后实施理学强盛计划、“0-1”原创探索研究支持计划等系列举措,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进行原始创新研究。
“学校前瞻布局基础学科,对研究院进行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让这里成了数学基础研究的‘特区’。”熊枭介绍,学校还将实施“筑基策源”计划,对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给予政策倾斜。
“现在正是专注科研的好时候,很荣幸能够加入数学研究院,跟研究院一起成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学研究院教授洪桂祥说。
“数学研究院优秀人才汇聚、学术交流碰撞、基础研究突破也为学校数学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力,学科评级逐年提升、学科布局越来越完善。”吴勃英感慨地说。2024年,融合法国教学理念,汇聚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和优质办学资源,数学研究院与数学学院联合面向本科生推出“数学菁英班”,培养数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载体。
做了一辈子老师,已过耳顺之年的许全华依然奋斗在科研和教学一线。“我喜欢家里常聚着学生,一起吃饭,一起聊数学。有时看着他们在国外有了好机会,最后却跟着我回国,把青春和成果洒在这片热土上,我心里又暖和又踏实。”许全华常常觉得,做老师就是要为学生当踏脚、搭梯子,“如今有研究院这个新平台,让我能够和团队一起为祖国数学事业添砖加瓦,这辈子就不算虚度。”